微滤:微滤膜的孔径一般在 0.1 - 10μm 之间,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、细菌、胶体等大颗粒物质。它的过滤机理主要是筛分作用,就像一个筛子,大于膜孔径的颗粒被截留,而水和小分子物质则可以通过膜。
超滤:超滤膜的孔径范围为 0.001 - 0.1μm,能够去除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、蛋白质、病毒等。超滤过程不仅有筛分作用,还存在吸附和架桥等作用,通过这些综合作用实现对不同物质的分离。
纳滤:纳滤膜的孔径在 0.001 - 0.01μm 之间,对二价及以上的离子具有较高的截留率,同时可以去除部分小分子有机物。它的分离原理除了物理筛分,还涉及离子与膜材料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。
反渗透:反渗透膜的孔径极小,约为 0.0001μm,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种离子、小分子有机物、细菌等几乎所有杂质,只允许水分子通过。反渗透的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作用下,水从浓溶液侧向稀溶液侧反向渗透,实现水与溶质的分离。
预处理阶段:原废水首先进入预处理系统,通过格栅、沉淀、过滤等常规工艺去除大颗粒悬浮物、泥沙等杂质,降低废水的浊度,防止这些杂质对后续的膜分离和低温蒸发设备造成堵塞和损坏。同时,可能还需要对废水的 pH 值进行调节,使其满足后续处理工艺的要求。
膜分离阶段:经过预处理的废水进入膜分离系统,根据废水的性质和处理要求,选择合适的膜分离技术。一般先通过微滤或超滤去除大分子有机物和胶体等,然后再通过纳滤或反渗透进一步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和各种离子,使废水得到初步净化。膜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液进入后续的低温蒸发阶段,而透过膜的清水则可直接回用或排放。
低温蒸发阶段:膜分离产生的浓缩液进入低温蒸发器,在减压和加热的条件下,水迅速蒸发。蒸发产生的水蒸气经过冷凝器冷却后,变成液态水,作为回用水收集起来。而蒸发器底部残留的浓缩液,由于其中的盐分和有机物浓度极高,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固化处理,如采用干燥、焚烧等方式,使其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。
高效分离:膜分离技术能够精确地分离不同粒径和性质的物质,实现对废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有效去除,而低温蒸发技术则能在较低温度下实现水与溶质的高效分离,减少了因高温导致的物质分解和能耗增加。
节能降耗:低温蒸发技术在较低温度下运行,相比传统的高温蒸发技术,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。同时,膜分离过程不需要加热,只需提供一定的压力作为推动力,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。
环保性好:通过膜分离和低温蒸发技术的结合,能够实现废水的零排放,将废水中的水资源和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利用,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。同时,减少了传统处理方式中产生的污泥量,降低了污泥处理的成本和环境风险。
适应性强:该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废水水质和处理要求,灵活调整膜分离技术的组合和低温蒸发的工艺参数,适应各种复杂的废水处理场景。
处理流程:在预处理阶段,通过格栅、沉淀等常规手段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后,利用微滤截留悬浮颗粒、胶体等杂质,防止后续设备堵塞。超滤进一步去除大分子有机添加剂,降低废水的有机物含量。接着,纳滤对二价及以上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初步截留,反渗透则几乎能完全去除剩余的各种离子,实现废水的高度净化。膜分离后的浓缩液进入低温蒸发阶段,在减压条件下,40 - 80℃甚至更低温度时水迅速蒸发,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凝后作为回用水,可用于电镀生产线的漂洗等环节,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。蒸发器底部残留的高浓度浓缩液,采用干燥、焚烧等固化处理方式,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。
应用优势:膜分离 + 低温蒸发零排放技术不仅实现了电镀废水的零排放,减少了环境污染,还能回收水资源,降低企业生产成本。相比传统的化学沉淀法等处理方式,该技术处理效率更高,处理效果更稳定,能满足电镀行业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。例如,某电镀企业采用该技术后,废水回用率达到 80% 以上,重金属去除率高达 99%,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,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