验证小组:作为验证工作的核心组织者,负责制定验证方案,统筹安排验证工作的具体实施。在验证过程中,收集和整理各项数据,并在验证结束后撰写详细的验证报告。
设备管理部门:提供设备的设计图纸、说明书、维护保养记录等相关资料,协助验证小组完成设备的安装确认、运行确认等工作,保障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。
质量控制部门:承担对制药纯水的取样、检测工作,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,同时对验证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和指导,确保验证过程符合质量标准。
生产部门:配合验证小组进行设备的运行操作,提供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信息,助力验证工作顺利进行。
文件资料收集:在验证启动前 3 个工作日内,收集设备的设计图纸、说明书、合格证、操作规程、维护保养记录等相关文件资料,为后续的验证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。
仪器仪表校准:验证启动前 5 个工作日,对用于验证的电导率仪、pH 计、微生物检测仪、压力计、流量计等仪器仪表进行校准,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,并妥善保存校准证书。
人员培训:在验证启动前 2 个工作日,对参与验证的人员进行培训,使其熟悉验证方案、设备操作规程、检测方法等内容,保障验证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设备确认(DQ):在验证启动后的第 1 - 2 天完成。依据制药工艺和 GMP 规范,对设备的设计进行审查,确认设备的功能、材质、构造、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是否满足生产制药纯水的质量要求。同时,审核设备的设计文件、采购合同、技术协议等,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,审核人员需在文件上签字确认审核结果。
安装确认(IQ):计划在验证启动后的第 3 - 5 天完成。检查设备的到货情况,核对设备的规格型号、数量、外观等是否与合同和设计要求一致,并填写设备到货检查清单。检查设备的安装位置、基础、管道连接、电气线路连接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设备的固定是否牢固,管道的坡度、焊接质量是否符合标准,对不符合项及时要求整改。检查与设备配套的公用设施,如供水、供电、供气等是否满足设备的运行要求,连接是否正确、可靠,确保公用设施在设备运行前正常运行。确认设备的安装记录、调试记录、设备清单、备品备件清单、操作手册、维护保养手册等文件资料是否齐全,并整理归档相关文件。
运行确认(OQ):安排在验证启动后的第 6 - 8 天完成。在不进水的情况下,启动设备,进行不少于 2 小时的空载运行测试,检查设备的各部件是否正常运转,如泵、阀门、电机等,观察设备的运行声音、振动情况,检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,如参数设置、报警功能、自动切换功能等,并记录运行数据。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,进行进水、制水操作,在不同运行条件下进行负载运行测试,每种运行条件下测试时间不少于 1 小时,检查设备的运行参数,如进水压力、产水压力、流量、温度、电导率等是否稳定在规定的范围内,并记录运行数据。连续运行设备 24 小时,观察设备的运行稳定性,检查设备是否有泄漏、故障等情况,期间对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,每 2 小时记录一次数据。按照设备的清洗和消毒程序,对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操作,完成后进行微生物检测,验证清洗和消毒程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。
性能确认(PQ):在验证启动后的第 9 - 20 天完成。在验证启动后的第 8 天前制定详细的水质检测计划,明确检测项目(包括电导率、pH 值、微生物限度、重金属含量、不挥发物、易氧化物等)、检测频率、检测方法、合格标准等内容。在设备连续稳定运行的情况下,按照水质检测计划进行取样,样品分别取自设备的进水口、出水口、储存罐、使用点等位置,由质量控制部门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,并记录检测结果,每天至少取样检测一次,特殊情况可增加检测频率。每 3 天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,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、标准差等统计参数,判断设备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制药纯水,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。进行为期 10 天的稳定性考察,每天对制药纯水的关键质量指标进行检测,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,在稳定性考察结束后,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,形成稳定性考察报告,评估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。
结果评估:验证小组对验证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评估,判断设备是否通过验证。若验证结果符合预定的标准和要求,则判定设备通过验证;若不符合要求,应分析原因,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,重新进行验证。
验证报告:验证结束后,验证小组撰写验证报告,报告内容涵盖验证目的、范围、职责分工、验证前准备、验证过程、验证结果、评估结论、建议等。验证报告需经相关部门审核、批准后存档保存。
定期再验证: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、维护保养记录、法规要求等因素,确定设备的再验证周期,一般为 [X] 年。在再验证周期到期前,需按照本 SOP 的要求进行再验证。
变更再验证:当设备发生重大改造、工艺变更、关键部件更换等情况时,应及时进行再验证,确保设备的性能和水质不受影响。